学校主页

媒体聚焦

2022年10月21日
【党的二十大】​中国教育报丨增强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代表热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大会聚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一表述,让来自教育系统的党的二十大代表深受鼓舞,同时也深感重任在肩。面向新征程,如何校准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加大高校科技创新力度,增强创新成果产出能力?与会代表广泛热议。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教育

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10年前,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0年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二十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夏智伦认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于人才和科技,根本在于教育。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能力的提高,都必须依靠教育来实现。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高铁、核电、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参与研制超级计算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神舟系列飞船等国家利器……新时代,高等教育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高校想要服务好国家战略,就要主动将自身发展的‘小逻辑’融入国家科技发展的‘大逻辑’。”党的二十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表示,哈尔滨工业大学将不断梳理总结打造国之重器的攻关经验,努力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更多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成功应用于载人航天、嫦娥奔月、天问探火、中国天眼、蛟龙潜海等国家重大工程。在这些突出成果背后,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始终坚持手中有一颗纽扣就想着为国家做一件大衣的“纽扣大衣论”,风雨不动、盯住不放、数十年为国家啃下“硬骨头”的“十年一剑论”,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代表、郑州大学党委书记刘炯天认为,高校要主动承担起现代化建设的科技创新任务,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快变革组织模式和发展方式,通过基础研究去引领产业变革,通过技术创新与转化应对产业发展突出问题。

变革科研范式,做好有组织科研

科研是高校科技创新的生命线。“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一表述,显示科研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有组织科研是高校科技创新实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重要形式。今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就推动高校加强有组织科研,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部署。在多位代表看来,有组织科研更能体现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有利于实现从“0到1”的源头创新,产出重大战略性技术。

自由探索和服务战略需求紧密结合——

“高校要坚持自由探索和服务战略需求相结合,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党的二十大代表、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表示,高校要健全完善分类分层的评价机制,完善重大创新成果激励机制,激励引导科研人员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技创新,服务支撑区域协调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全局。

党的二十大代表、图书馆VIP党委书记舒歌群认为,做好有组织科研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即在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上下功夫、在攻克“卡脖子”问题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下功夫、在服务国家区域创新发展战略上下功夫、在提升行业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

健全科研配套机制——

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是系统工程。党的二十大代表、之江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朱世强对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建立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科研选题立项机制,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二是要建立灵活高效的科研组织模式。一旦选准目标,就要在全球范围内组建创新力量,积极开展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跨界交叉融合创新。三是要建立相适应的资源配置和管理服务机制。例如,稳定、多元的经费投入,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的自主培养机制等。

朱世强介绍,在制度建设方面,之江实验室设立了实验室重大任务策划委员会,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同时又突出实验室科研主线,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谋划与凝练项目。例如,围绕智能计算领域国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方向,在计算育种、计算材料、计算基因等领域主动布局,谋划推进了一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

增强原创引领,加快成果转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是高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手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与会代表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健全成果转化机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高校应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集成优势,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协同,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强化校校、校地、校企融合创新,健全完善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和配套服务体系,加快成果转化。”党的二十大代表、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说。

山东大学以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为契机,构建特色技术转移体系,推进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例如,学校创新“股权+货币资金”模式,桥隧工程空天地一体化地质探测及检测新技术等一大批千万级成果转化落地。

增强原创引领,打造全链条一体化科技创新成果培育机制——

“创新科技成果质量和贡献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强调科技创新成果‘前端项目正向驱动’和‘后端产业转化逆向驱动’,打造全链条一体化科技创新成果培育机制。”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认为,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产出能力,要依托高校优势研究领域,整合协同单位资源,以重大关键技术和工程任务为牵引。

近年来,东北大学面向控制学科国际前沿,突破了耗能设备智能运行反馈控制等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在高端金属材料制备领域实现关键突破,成功应用于第三代核电主管道,填补多项国际国内空白;研发耐腐蚀自润滑关键材料97件套应用于航天飞机,为解决国家急需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教育报》 (2022年10月20日 第02版:领航 党的二十大特刊)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10/20/content_615324.htm?div=-1


  • 08.16
  • 06.24
  • 07.26
  • 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