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很短,所以要从事自己钟爱的事业。”若不是履历上密密麻麻的科研经历,很难把象征着中国科大本科生的最高荣誉奖项和眼前这个略显腼腆的大男孩联系起来。

如果说,来到中国科大有一部分偶然因素,那么在化学材料领域钻研深耕便是胡国梁主动的选择。作为一名“努力型选手”,在家人的引导和支持下,他从高一开始便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高三起立志投身化学科研工作。
但决定从事科研,并不意味着非得成为局限在实验室一方天地中的“小书呆子”:作为当时全部参赛者中唯一的非相关专业学生,他参加第22届RoboGame机器人大赛竞技组获得校级一等奖;大一下学期,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的他选修了社会心理学并获得满分绩点;作为校英语俱乐部副社长,负责社团财务工作,克服各种困难组织“寻宝”特色活动和英文话剧表演,助力社团升格为四星级社团……

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领域的知识交叉和文化交流,为胡国梁的科研思路提供了不竭的创新灵感。从发掘寻常分析化学实验中的教学新方法,到借助前沿的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晶体的微观结构;从将小分子精准插入二维层状材料的间隙,到突破传统范式实现放电与锂富集的共舞……得益于中国科大本科期间“宽厚实”的课程基础和“精新活”的专业设置,胡国梁逐渐成为科研履历上的“斜杠青年”,在不断“跨界”的过程中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和能力边界。
大一结束后,胡国梁参加学校“大学生研究计划”,进入谢毅院士团队吴长征教授课题组从事低维材料插层改性和表界面物理化学方面的学习科研。提到他的学术态度,课题组博士后刘洋师兄竖起大拇指。“国梁师弟对于科研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兴趣,用八个字形容就是‘不忘初心,返璞归真’。他的科研自主性和逻辑性很强,即使是在规程化的化学合成步骤中,也常常能迸发出创新的闪光点。殊为难得的是,他在学术交流中既能保持谦逊,同时也有自己的思辨和主见。”在“大研”期间,胡国梁经受了良好的学术训练,极大锻炼了自己文献检索、沟通交流和英文表达方面的能力。
2024年夏,胡国梁作为中国科大唯一入选斯坦福大学SoE UGVR本科生暑期研究实习项目的学子,远涉重洋来到大洋彼岸。短短两个月的暑研安排极其紧凑,需要面对迥异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在师兄和同学的帮助之下,他从一开始的无所适从迅速进入状态。“国梁在实验室表现非常出色。他工作努力,取得了许多令人兴奋的成果。”斯坦福大学教授、暑研导师曾这样评价他的工作。
科研路漫漫,从来非坦途。胡国梁的朋友圈背景是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杜弗兰爬过五百码的污水管道,在暴雨中振臂高呼的那一刻。对于时下流行词“内卷”和科研-生活-兴趣三者的关系,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会把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也就是‘有效内卷’。科研或者学习从来都不是生活的全部,合理规划科研工作,通过兴趣调节生活,面对挫折及时调适心理,让自己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
临近大四尾声,胡国梁也即将出国深造。“能获得郭沫若奖学金这一殊荣,我感到十分激动的同时也有些惶恐。虽然这是一个‘属于过去’的标签,但也意味着激励和鞭策。”胡国梁笑道,“妈妈很喜欢榴莲。奖金我会存起来一部分,之后给父母多多买榴莲和衣服。”

回望本科四年,从荆楚山水、江淮日夜到异国晨昏,他感慨良多。“一定要打好基础、保持热爱、拓宽视野,勇敢尝试新事物,积极争取并善于抓住机遇。”这既是胡国梁一路走来的经验凝练,也是他对自己和后来者的寄语和期许。
注:“郭沫若奖学金”,是中国科大本科生的最高荣誉奖项。它是新中国历史上由国务院批准的首个高校奖学金、首个个人冠名奖学金。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宋宇昊/文、周欣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