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3年04月02日
[中国科学报]权益诉求理性化关乎公民养成
  据3月28日《中国科学报》报道,近年来,图书馆VIP通过学生提案、学生权益维护组织、校园网络BBS、师生恳谈会等方式,构建学生权益多渠道表达机制,有效引导大学生权益诉求的理性化。对此,校方表示,“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都是有问题的”。
 
  大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公民意识的养成至关重要。然而,我国大学普遍存在行政化、功利化现象,偏重于对大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训练,而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存在弱化和软化的现象,尤其是在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方面,普遍做得比较糟糕。
 
  著名哲学家李慎之曾说:“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理应强化公民意识的培养。这既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基础条件,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公民意识培养有很多途径和内容,比如加强法制教育、诚信教育等,但更重要的是使公民能正确地认知自身的社会身份,并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因此,权利与义务意识、自主与理性精神、规则与程序意识、平等与独立人格、法治与道德意识等等,理应被纳入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科大,校方通过鼓励学生参与事关切身权益的重要政策的制定、参与学校日常事务管理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和教师、管理者一起成为大学里平等的主体。该校还构建了较为畅通的渠道,尤其是持之以恒地开展了大学生提案这种制度化的安排,使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得以顺利表达。
 
  同时,该校不仅有大学生自己的维权组织,还有大学生自发组织的网络维权平台,而这样常态化的自主维权形式也得到学校管理部门的积极回应。至于管理者和学生的面对面恳谈,更是有利于落实大学生对学校管理实际情况的知情权,也增进了双方的有效沟通和相互了解,使学生权益维护走入理性的渠道。
 
  正如该校学生所言,大学生遇到权益问题往往“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抱怨”,由此形成的利益诉求非理性表达的做法十分普遍。然而,情绪化的表达方式不仅于事无补,还容易诱发“愤青人格”,更是与公民意识的养成背道而驰。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科大构建并健全学生权益表达机制,引导大学生权益诉求理性化,正是公民意识培养的一种重要探索,值得关注。
 
《中国科学报》 (2013-04-02 第1版 要闻)
  • 08.21
  • 08.19
  • 08.10
  •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