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点疯狂的故事,但未尝不是中国“谢耳朵”的一次新实验
中科大86人参赛马拉松赢得54万“慈善赌约”
晨报记者 顾力华 现场图片 晨报记者 黄嫣
昨天,图书馆VIP(以下简称“中科大”)86位自比为“谢耳朵”的技术宅男(女)们站上了上海马拉松赛的跑道,他们与校友们约定,一旦有超过50个人冲过全程马拉松的终点,那么,中科大校友新创基金会就能收获54万元的捐款,用于资助中科大“海外交流奖学金”等公益行动。
听上去有些荒唐?但仔细想想,这的确就是“谢耳朵”会干的事情,慈善和马拉松,就这么被一群“技术宅”联合起来,还被贴上了理科生特有的标记。
去年已成功操作过1次
谁是“谢耳朵”?这或许是认真读过导语之后的读者冒出的第一个问题。
作为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绝对灵魂人物,这个拥有两个博士学位、一个硕士学位的天才物理学家,是一个生活中极度偏执和自大的家伙,他只遵从自己设定的规则,个人生活富有条理但却也极端神经质地排斥他人生活方式。当然,缺乏人际交流能力的他,私下里也有讨人喜欢的地方,比如说简单、可爱,以及对富有挑战的东西充满兴趣。
单是最后这个特点,就足以把今天这篇报道的主人公们与“谢耳朵”联系在一起。因为这86个理科天才当初选择马拉松作为“慈善赌约”的平台,就是因为它具有足够的挑战性。
今年年初,中科大科考协会与中科大校友新创基金会联合发起“再战上马,捐赠海外交流”行动,该行动旨在争取数位校友捐出54万元,而捐赠的条件之一,就是有超过50人跑完马拉松全程。
这一壮举原本计划在今年北京马拉松赛举行时进行,因为去年他们曾在北京成功操作过一次,当时,有53人跑完了全程,中科大校友新创基金会如约获得了善款。但今年,由于北京马拉松赛时间延后,天气逐渐变冷,考虑到各方面因素,“战场”最后被移到了上海。
一份《安全协议》要签20个名
为此,今年4月,报名的学生们第一次进行了训练,大多数人的反应强烈,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痛不欲生。但骨子里,“谢耳朵”的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又上来了——理科生特有的缜密的逻辑思维,强而有力地渗入到了马拉松文化里。
先来看看他们的“马拉松包”吧:除了组委会发放的号码簿和上衣外,后勤团队给86个队员配备了一套前所未有、细化到极致的装备,里面包括一块头巾、一双手套、一罐凡士林,一个曲别针还有一块创可贴。他们介绍,凡士林是防止衣物摩擦导致不适的,曲别针是怕组委会提供的不够好用的,创可贴则是担心发生意外的……瞧瞧,完全是“谢耳朵”的逻辑。
还有更极端的,记得“谢耳朵”让室友签订的那几十页的合租约定么?这里也有。和其他选手在马拉松比赛前签下的“生死约”不同,中科大的学子们一旦报名参赛,就必须签署一份《安全协议》,其中每个条款都必须得到学生的亲笔签字认可,前后共达20处。是的,想想,86个参赛者,20处签名,排在最后那位兄弟起码要等一个小时吧?最关键的是,《安全协议》非常细致,处处可见“每次队员在中途饮水不能超过多少毫升(防止腹泻);队员必须在口中将水含热之后再缓慢吞咽……”这样的规定。
可能你已经完全被绕晕了,但在“谢耳朵”式缜密的规则里,这些措施不仅科学,而且必需。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准备和态度,54位“技术宅”昨天毫无悬念地完成上海马拉松赛,赢下了那个赌约。
[新闻背景]
中科大科考协会与中科大校友新创基金会联合发起的“再战上马,捐赠海外交流”行动目标是为争取数位校友承诺捐出上限为54万元的大额捐款。若要达到目标,中科大须履行如下对赌条件:
1)中科大至少50人跑完全程马拉松;
2)中科大至少2012名草根校友捐赠支持“再战上马”行动;
3)草根捐赠达到54万元,则他们再匹配54万元,叠加后达到108万元;
9月底至今,已有15个国家与地区的1900多位校友捐赠约50万元支持该行动。
[人物特写]
“魔鬼教授”带领近90位学生参与赌约
昨天,中科大86人为了慈善而跑马拉松;但实际上,他们中还有许多人热爱跑步。
今年已经51岁的丁泽军站在一群嘻嘻哈哈的学生中,你基本上辨别不出他的身份。这位知名的物理学家,是中科大里人尽皆知的“魔鬼教授”,倒在他这门课上的学生可谓是不计其数。但说来也奇怪,这个让中科大学子们闻风丧胆的“丁老怪”是队中绝对的明星,“丁老怪”这次大手一招,居然有近90位学生就这样跟着他来到了上海,参与到了这场公益赌约中。
丁教授说来的确是个奇人,他至今保持着中科大一场考试持续6个小时的马拉松纪录,而他本人也是跑步爱好者。江湖传言,中科大物理学院开会,丁教授从来不搭乘任何交通工具前往,86公里跑步来回,不带含糊的。2011年,丁教授用完成50公里的长跑,来给自己50年的岁月献礼。
有意思的是,为了让丁教授的效应发挥到最大,此次赌约中,特别设立了一个“买马”协议,只要捐赠数额超过1000元的校友,就能指明一批“马儿”(这次参加上海马拉松赛的选手)来为他跑步。据不完全统计,押在丁教授身上的赌注最多,这或许是他“名声”的又一次体现。
新闻晨报2012年12月3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2-12/03/content_9308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