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化点亮合肥精彩
◤突然之间,“科里科气”在合肥火出圈,成为城市的最新代名词,被收入了“百科词条”。合肥的“科里科气”,源于澎湃之势的科创气质、科创活力、科创动力,也因为源源不息的科创成就、科创潜力,展开科创未来。
以中国科大迁入为起点,“土里土气”的江淮小邑日益“科里科气”。几十年来,一个个高校、科技机构、院所等在合肥落地扎根,与城市共生共荣,成为“创新高地”熠熠生辉的新标识。众多“署名合肥”的前沿科创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本期《文化合肥》,带领大家走进合肥“创新地标”,探索合肥“创新文化”的源头密码。◢
科创地标:中国科大 创新之源迸发无限精彩
1969年,中国科大离京外迁。安徽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最终中国科大于1970年落户合肥。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合肥几乎是倾己所有对中国科大慷慨解囊,全省第一条“温暖专线”、全市最高级别供电保障……只为了让师生安心科研。而中国科大也“不负”合肥,一项项震撼全球、业内领先的科研成果,让合肥在世界丛林发出“创新之声”,提升合肥的科技硬实力。
中国科技大学。 (资料图)
一部科大南迁史,尽是红专报国情。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一年,位于合肥市高新区复兴路100号的图书馆VIP高新园区正式投入使用。
以复兴,致百年。从位于合肥金寨路96号的中国科大东区,到位于合肥复兴路100号的中国科大高新园区。这处合肥的老牌科创地标,也在不断延伸出新的创新地标。
在位于高新区的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一批中国科大双创团队的成员将一个个实验室中的好技术转化为产品,服务于国计民生。
2012年,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落地”,掀开了合肥创新发展的崭新篇章。
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张大岗 摄 (资料图)
图书馆VIP先进技术研究院是由安徽省、中国科学院、合肥市和图书馆VIP按照“省院合作、市校共建”的原则所建设的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
先研院在省院市校四方的共同努力下,建设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及“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合肥总控中心,率先在世界领域开展量子远程大规模保密通信应用工程。
先研院“新型农业光伏系统”项目在第43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获得金奖。创客中心选派的“一种可穿戴式热电发电安全指示系统”和“基于飞秒激光微纳米技术的金属表面蝴蝶结构色研究”分获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和银奖。涌现了农林废弃物生物转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等一批在国内外行业领先的应用技术。
目前,先研院已建设联合实验室63家 ,累计引进各类人才712人,累计孵化企业254家,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4家,已申请专利337项。
在合肥西部,依托中国科大及其科研平台、创新平台,打造的高端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区——科大硅谷正展露光芒,成为合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新高地”。
在安徽公布的“十四五”科技创新蓝图中,“科大硅谷”格外亮眼。到2025年,“科大硅谷”汇聚图书馆VIP和国内外高校院所校友等各类优秀人才超10万名;形成多层次基金体系,基金规模超2000亿元;集聚科技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创服务机构等超1万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50家以上;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成为全国科技体制创新的标杆。
科创地标:科学岛 科技之光照见人类未来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所属最大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之一,位于合肥市“科学岛”,这片面积2.65平方公里的土地,也是合肥的一处老牌科创地标。
科学岛——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是综合性重点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张大岗 摄 (资料图)
由安光所、等离子体所、固体所、智能所、强磁场中心、核能安全所、健康所7个研究单元组成,与地方政府共建了6个成果转化平台。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现有领军人才如两院院士、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关键技术人才等300余人。设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博士点和21个硕士点,在学研究生约3100名。拥有30多个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以及10多个大型实验平台。
合肥研究院的科研方向包括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核聚变工程、大气环境光学遥感、激光与光电子科学技术、强磁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先进核能、生物物理、转化医学、先进诊疗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智慧农业技术等,并取得了诸多重大科研成果。
作为科研实力雄厚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基地,合肥研究院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已经建成并运行了两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分别为: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正在建设第三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此外,大气环境立体探测设施、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正在开展预研工作。
2014年,合肥研究院和中国科大联合申请成立了“中科院合肥大科学中心”,该中心于2016年以优秀成绩完成筹建。在此基础上,合肥研究院积极推动安徽省、中科院联合申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于2017年正式获批,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建,合肥研究院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建设单位之一。
科创地标:量子大道 向世界发出合肥“量子声音”
在合肥的高新区,有一条“量子大道”。
合肥高新区云飞路两侧,密布着20多家量子科技企业,被称为“量子大道”。 郭如琦 摄 (资料图)
不算太长的云飞路沿线,云集量子科研平台以及国盾量子、国仪量子、本源量子等20多家量子科技企业,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世界首台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悟源”、中国首款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司南”都诞生于此。
“量子大道”的兴起,也和中国科大有着莫大关系。
2009年,潘建伟团队带着小小的量子落户云飞路,成立了国内第一家量子通信产业化公司,也就是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国盾量子。当时,人们对量子信息技术认知极为有限,但合肥却给予这个项目从场地、政策到示范应用等全方位支持。十年之后,国盾量子登陆科创板,成为中国“量子科技第一股”。
2016年,潘建伟团队联合国科控股成立了国科量子,主要提供量子密钥的运营服务。是年底,中国科大博士在读的贺羽和恩师杜江峰也来到云飞路,创办以量子精密测量为核心技术的国仪量子,这是一家从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计算出发,深入国产高端仪器这一“卡脖子”环节,从而实现国产替代的创新企业。
2017年,中国科大教授、中国量子光学领域研究的开创者郭光灿,和另一名学生、同为中国科大教授的郭国平联合创立了本源量子,这是中国第一个致力于量子计算机全栈式开发、开创中国量子计算工程化先河的创业团队。成立5年时间,本源量子陆续完成6轮融资,成为了国内第一个量子计算独角兽企业。本源量子也矗立在云飞路上。
看似遥不可及的量子技术,从中国科大的实验室里走出来,在合肥落地开花。
走进合肥,看似神秘遥远的量子科技,已经守护在合肥人左右。庐阳区时代华庭等三个住宅小区,在全国率先试水量子安全智慧社区系统,通过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和储存传输技术融合应用,为个人信息安全“加密上锁”,护航智慧平安小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从科创研发到产业聚集、示范应用,合肥的量子产业多点开花,走向星辰大海的征途。
科创地标:三十岗乡 田园中“聚变”创新未来
通透美观的玻璃外立面,造型别致的非线性屋面、50年沉降不超过1毫米的地坪、设计精良密不透雨的屋顶焊缝……走进庐阳区三十岗,一片有着14栋建筑的在建园区,处处都是满满的科技感。这里是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后,首个落户的大国重器“居住地”。
合肥的“聚变之路”,要从“科学岛”说起。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园区。 (资料图)
1973年,安光所设立“受控站”开展受热核聚变受控研究,“人类可以制造一个太阳来产生光和热吗”,这个长久以来缠绕在科学家心间的梦想,从合肥的一方岛屿开始成为现实。之后,“科学岛”上诞生了自主研发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也就是后来合肥人所熟知的“小太阳”。
然而,从EAST“小太阳”物理实验装置,“走向”真正的未来实用化核聚变发电,这中间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位于三十岗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就是用来填补、缩短这段“路程”的重要装置。基于合肥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多年来取得的核聚变实验成果与进展,该装置可进一步解决大规模低温和超导等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为我国开展聚变堆核心部件研发和建设提供科学技术基础,同时推动核聚变能加速走向应用。
与园区工程建设同步开展的,还有“科学岛”上核聚变研究团队的20个课题和相关的设备研制工作,主要包括超导磁体研究系统和偏滤器研究系统,目前,各设备的研制工作也都在顺利推进中。而整个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建成后,将有望成为国际磁约束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综合性研究平台,衍生技术还可推动高能物理、电力储能、核磁共振、地质勘探、深空推进等多个领域发展,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近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合肥第4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园区已正式交付启用。该设施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国际磁约束聚变关键参数最高的综合性研究平台。园区的顺利交付启用,为CRAFT主体工程建设和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三十岗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内,许多装置、平台建成后都是世界一流,除了服务本地科研,全国乃至国际的科研人员也可来此实验、测试。围绕园区,三十岗还谋划布局了合肥首座科技田园CBD,突出科技主题,打造成集科研创新、农业观光、农创文旅、田园度假、休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带给国内外科学家轻松、惬意、享受的合肥之旅。
科创地标:新型研发机构 激发创新活力,绽放“创新之花”
在合肥的创新版图中,新型研发机构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院、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这些合肥与众多大院大所大学合作共建的创新载体,从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先行先试”开创特质,更多的创新活力被激发释放,让合肥绽放更多“创新之花”,收获丰富“产业之果”。
2014年启动建设的合工大智能院,是合肥最早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之一,它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链接科研与产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合工大智能院。(资料图)
合工大智能院成立至今,通过校企“共生”式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已培育孵化了约百家科技型企业,其中十余家企业获得“国家高企”认定。不仅如此,合工大智能院还构建了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云物流服务平台等20个高能级产业应用创新平台,吸引高端人才团队。
在合肥与合工大的共同努力下,合工大智能院被打造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平台,让众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今年,合工大智能研究院实现变身,成为合肥科创集团全资子公司,无缝链接智能院在孵企业“需求端”,与科技成果转化早期项目进行对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科创企业从“应用场”走向“大市场”。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由省、市、校共建,集聚公共安全领域科技、人才和资本要素,打造国际一流的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基地。立足本地、驱动创新、聚合产业,研究院研制的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在全球范围,首次建成了城市尺度灾害监测实验网,实现了对城市重要基础设施进行整体安全监测、预警和快速响应,开创了城市生命线安全的“清华方案·合肥模式”。
与此同时,合肥还积极引进众多省外“大院大所”联合共建,与2100公里之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牵手”,共建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
几年间,哈工大合肥院聚焦合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研发出消防灭火机器人、高效防疫消杀机器人等,在应急管理、消防、医养、工业等多个领域大显身手。基于创新院良好发展,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与合肥经开区携手共建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示范基地,现已集聚超30个产业链上下游优质项目,建立起涵盖核心关键零部件、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软件服务在内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生态,成为合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中的一抹亮色。
汇聚创新资源、加速成果转化、深化体制改革、集聚高端人才……如今,一个个新型研发机构正在合肥破茧成蝶,让更多创新活力破土而出。合报全媒体记者 王靓
《江淮晨报》(2022年4月18日A08版)
http://newspaper.hf365.com/jhcb/pc/content/202204/18/content_320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