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卓就读于中国科大微电子学院中微集成电路英才班,是2025年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之一。她以纯粹的热爱为动力,日复一日耐心耕耘,在集成电路的跑道上稳步前行。


“享受创意落到实处的喜悦”
高中时期,刘力卓因喜爱物理老师的授课方式且在电磁学知识的理解上展现较快的领悟力,从而对这一学科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进入大学一年级,她开始深入了解微电子学院的具体研究方向,发现其中某些领域确与自己的兴趣高度契合,自此正式投身于集成电路领域的学习与探索。大三阶段,面对毕业去向的抉择,刘力卓一度陷入迷茫,于是主动与复旦大学的老师和学长学姐展开交流,最终确定保研方向,加入了复旦大学的VIP实验室研究ISP芯片。
谈及集成电路的魅力与价值,刘力卓微笑着说:“我们专业的实用性强,可以从顶层的代码设计到最终出来一个芯片,我非常享受自己的创意最终落实到具体芯片上,也希望自己能够为国家的集成电路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学习就是一个长跑的过程”
在分享学习方法时,刘力卓将学习比作长跑。她认为,学习可能不需要有特别好的爆发力,但需要有长久的耐力。基于这一理念,自入学伊始,她便始终保持平稳的学习状态,课上认真听讲,课后额外做笔记,及时复习知识点,从不依赖考前突击。“每天早上7点前起床,晚上11点前入睡。这几年我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努力,没有特别松懈的时候。”她分享道,“因为心中有想要做的事情,就要保持耐力尽力做好。”
在学习之余,刘力卓每天坚持慢跑。“慢跑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它不仅能锻炼我的耐力,还能培养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持做一件事的毅力。”她笑着说:有时候,惰性会像一只无形的手拉住她,让她不想出门,但只要咬咬牙坚持下来,跑完后就会感觉整个人充满活力,精神状态焕然一新,仿佛所有的压力都随着汗水一同挥洒掉了。
慢跑这项运动简单而纯粹,喜爱它的刘力卓也是如此。“慢跑也许不是很快,但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标靠近。”
“陪伴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提及家庭,刘力卓言语间满是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父母对她最大的期望便是能够开心生活,做她想做的事。在她就读科大期间,父母从未给她施加过完成特定任务的压力。她和父母之间也没有隔阂,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向他们倾诉。

刘力卓与父母合影
大一刚进入科大时,刘力卓对新的校园生活一时难以适应,身体状况也欠佳,学习上更是遇到诸多难题。那段时间,她的情绪较为低落。在与父母通电话时,细心的父母敏锐地察觉到了她的异样,当晚便毫不犹豫地驱车赶到学校。
在刘力卓眼中,科大学术氛围浓郁。在这里,大多数人都能沉下心来专注于科研。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她早早地接触科研,对未来的科研道路有了更为清晰的规划。此外,科大扎实的数理基础课程让她受益良多。这些课程不仅拓宽了她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等学科领域的知识面,更为她日后从事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刘力卓同样对老师、同学的陪伴铭记于心。她曾因颈椎问题困扰,班主任十分关心她的身体状况,时常询问她的近况。平日里,她也经常与同学聊天,分享生活琐事与学习压力。每一次的交流过后,她都能明显感到压力得到了释放。
正是由于父母、老师、同学们的陪伴,刘力卓这一路才能走得更为顺畅,才会“更有信心与大家携手共进”。
“从不足中探寻前进方向”
刘力卓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存在一些不足。她表示,自己在社团活动方面的参与度不高。虽然报名参加了一些社团,但由于大部分时间被学习占据,她未能充分参与活动。不过,她也积极参与过“春蕾计划”,帮助回收旧书,还有“书包守卫活动”等。这些活动在她看来,虽小但很有意义。
刘力卓曾与朋友组队参加学校的RobeGame机器人大赛。但比赛的时候,由于前期分工没有特别明确,后面电控和视觉出现很多问题,导致团队成员间一度相互指责。但大家很快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交流,认真完善各自负责的工作,最终取得了竞技组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回忆一起打拼的岁月,感觉非常好,一切都是值得的。”她说。
即便绩点名列前茅,在多项大赛中屡获佳绩,且保研事宜也已尘埃落定,刘力卓并未满足于现状。她始终秉持自省的态度,持续从自身的不足中探寻改进方向,不断追求进步。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这就是不服输的女孩刘力卓。她在研“芯”的路上,一路向前!
注:“郭沫若奖学金”,是中国科大本科生的最高荣誉奖项。它是新中国历史上由国务院批准的首个高校奖学金、首个个人冠名奖学金。
(校学生记者团 李俊杰/文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周欣宇/图)